《桂花雨》教学设计2025
发布时间:2025-08-07 15:49:50来源:
《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会认“箩”“杭”等生字,会写“懂”“兰”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桂花”“懂得”“糕饼”等词语。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4、5 自然段。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难点
- 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 领悟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 播放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说出歌曲中描绘的植物——桂花。
- 展示桂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桂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并请学生用词语形容桂花。
-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桂花不仅美丽,还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更承载着作者深深的情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桂花雨》,去感受那独特的桂花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重点强调“箩”“缠”“糕”等字的读音。
-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如“箩筐”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挑拣”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演示来理解。
-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重点指导“糕”“缠”等字的笔画和结构,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20 分钟)
- 感受桂花之香
- 学生默读课文第 1 - 2 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桂花的香?
-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等句子,体会桂花香气浓郁的特点。
- 提问:“浸”字用得好在哪里?让学生通过换词比较,感受“浸”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浓郁,弥漫在整个村子里。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读出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 体验摇花之乐
- 自由朗读课文第 3 - 5 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我”对摇桂花的期盼和喜爱?
-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等句子,体会“我”急切、兴奋的心情。
- 提问:“缠”字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让学生通过表演“缠”的动作,感受“我”对摇桂花的期盼。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段,读出“我”的快乐心情。
- 领悟思乡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仅仅是在写桂花雨吗?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默读课文第 6 - 8 自然段,找出体现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如“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 组织学生讨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作者的经历,理解母亲和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桂花雨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8 分钟)
- 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乡的故事,可以是家乡的美景、美食、风俗等,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展示一些思乡的诗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等,让学生朗读并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五)课堂小结(2 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5 分钟)
- 背诵课文第 4、5 自然段。
- 仿照课文第 5 自然段,写一段自己经历过的快乐场景。
- 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如《春酒》《粽子里的乡愁》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和分析。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思乡之情。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需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责编: admin)
版权声明: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